动脉粥样硬化,这一看似无声的“杀手”,正悄然威胁着现代人的健康,它不仅与心血管疾病紧密相关,更是导致心肌梗死、脑卒中等严重后果的罪魁祸首,在探讨其成因时,一个核心问题始终悬而未决:是“斑块”的沉积,还是“炎症”的持续,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中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?
传统观点倾向于认为,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是脂质(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)在血管壁内沉积,形成所谓的“脂肪斑块”,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挑战这一观点,转而强调炎症在疾病发展中的核心作用,炎症细胞如巨噬细胞、T细胞等,在动脉壁内聚集并释放多种炎症因子,这些因子不仅促进脂质沉积,还直接损伤血管内皮,导致血管壁变厚、变硬,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。
究竟是“斑块”还是“炎症”,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更为关键呢?两者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相互交织、相互促进的,斑块的形成为炎症提供了温床,而炎症的持续又加速了斑块的不稳定和破裂,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归咎于单一因素是不全面的。
对于患者而言,这意味着在预防和治疗上需要采取更为综合的策略,除了控制血脂水平外,还应关注并减少血管内的炎症反应,这包括改善生活方式(如戒烟、健康饮食、规律运动)、控制血压和血糖等,以及在必要时使用抗炎药物或生物制剂。
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,而“斑块”与“炎症”的双重打击,更是需要我们以更加全面和细致的视角去理解和应对。
发表评论
动脉粥样硬化之谜:斑块与炎症,哪个是罪魁祸首?
斑块与炎症的双重作用,共同推动血管病变进程。
添加新评论